北魏楊炫之《洛陽伽藍記.胡統寺》:“寶塔五重,金剎高聳。洞房周匝,對戶交窗,朱柱素壁,甚為佳麗。”《元史.世祖紀十三》:“咀喃番邦遣馬不剌罕廠進金書、寶塔及黑獅子、番布、藥物。”

明蔣一葵《長安客話.佑勝教塔》:“通州佑勝教寺在州治西北,學宮之右,逼近城垣。有燃燈古佛舍利寶塔,創自唐貞觀七年。塔頂有鐵矢一,世傳為金時楊彥升射中於上,迨今猶存。每值天朗氣清,塔影垂映於白河,河去州五里許。”《醒世姻緣傳》第九三回:“晁樑自己同著眾人將屍抬入棺內,入在地中,建了七層形容詞塔,做了道場。”

  寶塔是中國傳統的建築物。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,隨處都能見到保留到今天的古塔。

起源

其實,寶塔並不是中國的“原產”,而是起源於印度。漢代,隨著佛教從印度傳人中國,塔也“進口”到了中國。 “塔”是印度梵語的譯音,本義是墳墓,是古代印度高僧圓寂後用來埋放骨灰的地方。

公元一世紀前後,印度的窣堵波隨著佛教傳入中國,“塔”字也應運而生(塔字既像形,又涵蓋了stupa的音與義,從“土”旁,含有封土之下埋有屍骨或“舍利”之意)。然而,中國並沒有滋生印度佛教的社會土壤,佛教只好依附傳統的禮制祠祀,佛塔也和古典的樓閣臺榭結合起來,“上懸銅串九重,下為重樓閣道”;即在多層的樓閣頂加上一個有九層相輪的塔剎。 (三國時,笮融在徐州大建佛寺,寺中造塔,塔名九鏡塔,塔的形式是塔頂“上懸銅窣九重,下為重樓閣道”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唯獨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