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塔的概念和形制,導源於印度的窣堵波。窣堵坡是為藏置佛的舍利和遺物而建造的;是由臺座、覆缽、寶匣和相輪四部分所構成的實心塔。到公元前後,印度犍陀羅地區的窣堵坡臺座部分,增高至二三層,覆缽、寶匣和相輪等相對的縮小;這時印度也出現小型窣堵坡,覆缽部分亦增高,平面則改為前方後圓,單層,內供佛像,即玄奘所稱的精舍。此外還有與婆羅門教的天祠相類似的密檐塔,平面作亞字形,內部也供佛像,玄奘稱為大精舍。
  中國的塔雖然是由印度傳入,但塔的功德、結構和形式,結合中國建築的傳統,創造了中國樓閣式木塔,塔內不但供奉佛像,還可以登臨遠眺。
  至於印度大小精舍兩種形式的塔傳入中國後,與中國建築的傳統技術相結合之後,也都作了很大的改變。
  中國式的塔和印度的佛塔在形式和結構上都並不相似,中國的塔可以說是“樓”的形制的一種發展。
  閣樓式的木塔一般都是作為多層的佛殿,也就是在中國最早發展起來的一種形式,其時稱為“浮圖”、“浮屠”或“佛圖”。
  樓閣式供佛的殿堂,在印度也有稱為“精舍”(Vihara)或者“僧伽藍(Samhgrama)”,這是包括將“舍利塔”設置在殿堂中央的整座佛教寺廟。
  樓閣式佛宝塔,每層砌出柱、額、門、窗的形式,塔中設梯,可登臨眺望,是中國佛塔的典型代表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唯獨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